帖4.1-相愛與聖潔

【今日詩歌敬拜】

請用此詩歌” 我願觸動你心弦來敬拜

 

【全年讀經進度】

(用左鍵按下藍色的經文,該段聖經就會自動出現)

 

【今日默想禱讀經文】

帖前 4:7-8
   神呼召我們,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,而是要我們聖潔。所以那棄絕這命令的,不是棄絕人,而是棄絕把他自己的聖靈賜給你們的那位神。

【今日信息】

帖4.1-相愛與聖潔

By Rev. & Dr. Andrew Tsai

 

   基督徒的教會生活,要非常小心謹慎,要極力保持彼此關係的清楚界限。我們要彼此相愛,但卻又要保持彼此聖潔。

『你們親嘴問安,彼此務要聖潔。』(林後 13:12)

A弟兄是一個教會團契的主席,非常有異象,作事充滿幹勁,經常主動關心照顧團契裡所有弟兄姊妹的需要,因此,很得眾人的愛戴。這位弟兄因為服事很有果效,所以越做越起勁,十分投入團契的事工,他的家人幾乎整個周末都看不到他。團契的人數也不斷上升,成了教會裡最大的團契。

他的家裡有兩個幼兒,還有母親也與他們同住,家裡的瑣事非常繁雜。他因為一方面要上班,另一方面還要投注很多的時間在團契的服事上,因此家裡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,就都由沒上班的太太來打理。太太整天忙家裡的事忙得團團轉,每天見到先生難免有一大堆的事要與先生商量,但是先生卻因團契的事工也很多,總是没有心思和時間可以聴太太說話,往往應付應付就把太太給打發了。

日子久了,夫妻間的感情就開始出現裂痕。剛好,在團契裡有一位B姊妹,個性外向活潑,也很有愛心,是團契裡的關懷同工。她的情形剛好相反,她的先生是個慕道友還沒信主,個性安靜內向,所以家裡的事就都由她先生一手包辦。最近先生又失了業,更加退縮,整天都宅在家裡,不願出來與教會裡的人來往。

由於服事的關係,A弟兄與B姊妹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,討論的事情也越來越深,有時還彼此互吐苦水,談到彼此婚姻裡的不愉快,雙方因而惺惺相惜。當他們越相處,與自己配偶的關係就越交惡。最後,終至雙雙墜入情慾,有了外遇,並且走上離婚的道路。

他們雖然後來兩個人在一起,但卻失去了家庭,失去了服事,也失去了所有的朋友。

我想這絕對不是他們兩個人一開始就有的計劃,乃是因為在服事中,沒有守住分際,沒有守住界限,因此進入試探,又沒有人可以提醒他們,沒有人輔導他們,所產生出來的後果。

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是一種非常微妙的互動,就像你與另外一個人站在一起談話時的感覺一樣,如果你們彼此的距離很遠,彼此間就會感到不舒服,但是如果你們與人之間的距離非常近,你也會感到不舒服。所以這距離必須保持適當,才能維持關係。

『你們原曉得我們憑主耶穌傳給你們甚麼命令。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,遠避淫行;要你們各人曉得怎樣用聖潔、尊貴守著自己的身體。』(帖前 4:2-4)

相愛是一種吸力,把彼此吸引在一起。而聖潔是一種拉力,把彼此拉開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。

所謂關係,就是一個彼此間適當的距離。這距離的決定,必須從你們兩者間的關係來界定。比如說,雇主和雇員間的距離,必定大於夫妻間的距離。朋友間的距離,必定大於親子間的距離。中國人定五倫,就是在界定人際之間的距離。聖經中也是非常強調人際間的關係。我們與神的距離應該是最近,然後是夫妻間,然後是親子間,然後才是人與人之間。

關係的次序一旦擺錯,一定會帶來傷害。關係的次序與責任有關,責任越大的,越是不能取代的,距離就越近,責任越小,越是可以取代的,距離就越遠。比如,這個姊妹的整體需要,有部份是身為團契主席的A弟兄的責任,有部份是其他的姊妹的責任,有部份是她先生的責任,A弟兄不能取代其他所有人,因為他跨越了界限,所以他就傷害許多相關的人了。雖然起始點的原意是做好事,但卻帶出壞的結果。這就是神公義的原則。

『不要一個人在這事上越分,欺負他的弟兄;因為這一類的事,主必報應,正如我預先對你們說過,又切切囑咐你們的。』(帖前 4:6)

那未婚的弟兄姊妹為什麼也要守住男女間的聖潔關係呢?既然彼此都是自由身,為何不能有親密的接觸呢?因為除非到了結婚的那一天,你才能說這是你的配偶,在那一天之前,對方都還不是你的配偶,你必須尊重對方,保持對方的聖潔。這就是給對方最好的禮物。否則不管是否兩情相悅,對彼此關係都是一種虧負,這一類的事將來都是必須付代價,都必須償還,因為主必報應。

親愛的聖靈!在這道德淪喪,人際關係混雜的世代,求祢保守我能遠離試探,遠避淫行。當我們進入試探時,求祢把我們拉出來,求祢來管教我們,使我們能保持聖潔。因為人非聖潔,不能見祢的面。我們渴慕見祢的面。

 

Rev. & Dr. Andrew Tsai 蔡恩惠牧師
Bread of Life Christian Church in San Diego
4-D Life, Devotion, Discipleship, Dedication, Destiny
Fulfill God’s Purpose in People’s Life